五、
(一)一次购买
非同一控制,课件中的E公司。
首先,确定合并范围,确定本期新增的子公司有多少,然后区分同一控制还是非同一控制。对于非同一控制,要确定“购买日”,这个时间点的确定,非常依赖职业判断,自己看注会书或者看《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解析》。
然后,确定子公司购买日的公允价值。购买日的公允价值,以评估价值为准,评估价就是资产评估师出具的评估报告上的价值。最理想的情况是评估基准日就是购买日。评估基准日是指资产评估师评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某个时间点。
如果评估基准日不是购买日,那么评估基准日到购买日这个期间叫过渡期。在这个期间内,子公司的公允价值会变动。购买日的公允价值,按照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得到。持续计算,也就是按照评估日的公允价值计提折旧、摊销,再加上评估日到购买日的净利润,最后得到购买日的公允价值。
确定购买日公允价值之后,在合并报表中将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。有两种情况可以在子公司的账上,把原值调整到公允价:① 国有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;② 在原制度下,一次性被其他企业购买100%股权的被投资企业(财会[1998]16号);在新准则下,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一次性被其他企业收购100%股权的被收购企业(准则讲解第317页)。
通俗点说,就是收购100%股权的可以在子公司账上调整到公允。这里说的是可以,不是必须,也就是说,在合并报表层面调整或者在子公司账上都可以。
无论做到哪里,对最终的合并报表来说,结果是一样的。在子公司账上调整,做合并抵消分录的时候方便些。
课件中的例子:
2020年6月30日,母公司支付300万,购买E公司65%股权。购买日E公司的账面净资产1,968,888.00元,公允价值3,968,888.00元。评估增值的200万,分别是,固定资产评估增值100万,存货评估增值100万。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10年。截至期末,评估增值的存货已全部对外出售。E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%。
首先确认购买日的分录。
计算商誉和购买日的少数股东权益
商誉 = 300万-(1,968,888.00+200万×75%)×65%= 745,222.80
少数股东权益=(1,968,888.00+200万×75%)×35%= 1,214,110.80
(1)在合并层面把子公司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,
固定资产 | 1,000,000.00 | |
存货 | 1,000,000.00 | |
资本公积 | 2,000,000.00 | |
资本公积 | 500,000.00 | |
递延所得税负债 | 500,000.00 |
(2)购买日合并抵消分录,
实收资本 | 1,000,000.00 | |
资本公积 | 2,067,888.00 | |
年初未分配利润 | 401,000.00 | |
商誉 | 745,222.80 | |
长期股权投资 | 3,000,000.00 | |
少数股东权益 | 1,214,110.80 |
这里,TB中,已经把购买日的未分配利润放到年初未分配利润,所以合并层面要抵消年初未分配利润。实务中,有些同学在填TB的时候,把子公司真正的年初的未分配利润填到TB的“年初的未分配利润”,这是不对的。因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,只合并购买日到期末的利润表,如果TB用真正的年初未分配利润,那么,年初未分配利润+本期净利润 = 年末未分配利润,这个等式就不等了,要用购买日的未分配利润填到TB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润,这个等式才成立。
既然TB中年初未分配利润填的是购买日未分配利润,那么,合并抵消层面就应该抵消年初未分配利润。
(3)购买日到年末的抵消分录
根据累计调整法的思想,先做购买日的分录,再做购买日到期末的变动。
①评估增资的后续分录,因为存货卖了,所以要把评估增值的那部分存货结转到营业成本
借:营业成本 100万
贷:存货 100万
②补提评估增值的固定资产折旧,因为剩余折旧年限10年,那么每年就要折旧10万,半年就折旧5万,所以分录是:
借:管理费用 5万
贷:累计折旧 5万
③确认递延所得税
无论是评估增值的存货卖掉,还是固定资产折旧,都要考虑所得税,冲购买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,分录是:
借:递延所得税负债 262,500.00 [(100万+5万)×25%]
贷:所得税费用 262,500.00
④“切”持续计算的净利润
持续计算的净利润,就是按照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,也就是子公司从购买日到期末的净利润减去税后的成本和折旧
持续计算的净利润= 990,000.00-(100万+5万)×75%= 202,500.00
少数股东损益 = 202,500.00×35% = 70,875.00
因此,分录是:
借:少数股东损益 70,875.00
贷:少数股东权益 70,875.00
⑤冲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
借:盈余公积 99,000.00
贷: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99,000.00
这就是整个抵消过程。用累计调整法来,逻辑清晰,操作简单。
相对于“权益法”,像这种多步骤的,还是用累计调整法比较好,因为它逻辑清晰,如果用权益法,很容易出现不平的情况,找原因也要找好久。如果事务所必须要用权益法,大家可以先用累计调整法编一次,然后再从累计调整法转换成权益法,在累计调整法的基础上,稍微变一下就成权益法了。
(二)公允价值转成本法
第一节讲的是一次性购买,如果是之前已经持有这个公司一部分股票了,比如5%,放在金融资产核算,后来再增持到60%,成为第一大股东,能对这个公司进行控制。两次购买股权不构成一揽子交易。
一揽子交易,指的是其中的各交易步骤就是作为一个整体一并筹划和确定下来的,旨在实现同一交易目的、互为前提和条件。
这种情况,合并层面的处理方式跟一次性购买是完全一样的,只是在母公司的单体层面有点小差别。
在母公司单体层面的分录:
借:长期股权投资
贷:交易性金融资产(或者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)
银行存款
如果本期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,要转到投资收益。其实也就是把单体报表的金融资产给结转掉。
(三)权益法转成本法
如果之前就已经是重大影响了,后来又增持,达到控制,前后不构成一揽子交易。这个要区分母公司单体层面的处理和合并层面的处理。
母公司单体层面
①按权益法核算到购买日那天。实务中,权益法核算一般是每年做一笔分录,也就是在年末的时候,拿到被投资单位的报表,根据报表做分录。如果购买日是在年中,企业就要在购买日先按权益法核算。
借:长期股权投资
贷:投资收益 (金额是年初到购买日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×原持股比例)
②新增股权的分录
借:长期股权投资 (金额是增资所支付的对价)
贷:银行存款
至于以前年度按照权益法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或资本公积,在单体报表不动它,在合并报表层面动。
合并报表层面
①将原股权调整到公允。
母公司单体层面的第①步,只是将原股权调整到购买日的账面价值,并不是公允,我们要在合并层面把它调整到公允,分录是:
借:长期股权投资 (购买日原股权的公允价值-原股权的账面价值)
贷:投资收益
②把原股权之前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、资本公积结转到投资收益
借:其他综合收益
资本公积
贷:投资收益
做完这两步之后,后面的分录就跟一次性购买一模一样了。
评论